【香港傳媒教育考古】

香港的傳媒教育

香港大學張志儉博士曾在 2004 年進行了一項研究,從中小學教師收集了 1,027 份問卷,有幾項發現:當中六成中學教師認同傳媒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同學的道德水平、四成認同分析媒介內容和訊息是重要課題、只有約一成認同教師應該教同學欣賞傳媒訊息。這反映了大部分教師把傳媒看成是有害的。

香港現時未有正規的傳媒教育課程,但有一些民間組織和教師會自發舉辦相關的工作坊。自從新高中課程開始實行,傳媒這個課題總算在課時內得到討論。看一看考試及評核局 2015 年更新的《通識教育 - 課程及評估指引》,傳媒主要在「今日香港」的單元出現,分別在主題一「生活素質」和主題二「政治參與」的部分被提到。在大部分課本,傳媒通常被理解成一個影響其他社會活動的因素,但是傳媒自身是如何運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怎樣善用媒介資訊,這些都是課時以外,值得學習的題目。

有學校則從課外活動入手,例如通過校園電視台讓同學親身體驗媒體製作,參與拍攝和後期製作。除了拿起攝影機的時間,其實整個節目的準備過程也是傳媒教育的實踐,從思考議題和內容開始,讓同學進入選材者的角色,思考日常新聞工作者或創意工作者是如何把日常觀察化成媒體呈現;在進行資料搜集時,可教同學如何核實資料;完成作品後,讓同學一起討論媒介的影響力。

有些時候,傳媒教育會被誤解成使用資訊科技工具教學,在課室裡使用 Powerpoint 或社交媒體進行網上討論,這些活動雖然牽涉傳播媒介的使用,但用意並不算是真正地探討傳媒。

近年關於媒介素養的討論常常跟假新聞和內容農場(content farm)的流行有關。要推動媒介素養,就必定要進行傳媒教育。教師不妨把傳媒教育融匯在通識、電腦、語文等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同學不難掌握一些基本的能力。地球人如果缺乏媒介素養,當然不會死掉,但缺少了這種覺察力,就如同無法分辨食物的好壞和成份,失去對資訊的批判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