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圍新聞 Ambient Journalism】

新聞是氛圍?

📝 文:藍曉嵐 

地球人是從那裡知道香港或其他地方發生的事情?什麼事情重要、什麼事情需要馬上得到最新消息……打開社交媒體,看看有沒有朋友分享不就清楚了嗎?尤其每當有突發事件發生時,不少身在現場的地球人會將現場情況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你或會發現社交媒體流傳的片段比即時新聞更快更新。傳統媒體例如電視新聞或報章也不時會借用網上片段或圖片作為其報道的一部份。

傳播學者 Alfred Hermida 於 2010 年提出「氛圍新聞」(Ambient Journalism)的概念,他認為隨著社交媒體當道,新聞不再只由新聞媒體單向發佈,亦可從社交媒體上的內容組成。內容或許零碎,但當各人就事件發佈消息,每一個留言積累起來便能讓事件變得更立體、更多面向。當然,不是所有地球人的發文都可成為新聞,但集腋成裘,則可製造氛圍,影響其他人、甚至社會不同持分者的想法。

美國地質磡探局(U.S. Geological Survey)亦正在研發 Twitter Earthquake Detector,收集 Twitter 用戶就地震有關的發佈內容。他們認為分析巿民即時發佈的地點、時間及內容,比起只倚賴科學數據能更快掌握狀況。

社交媒體的分享功能也有助製造氛圍。當地球人看見社交媒體被同一則新聞「洗板」時,大概就知道其他人在關心事件。 近年當社交媒體上出現大量分享,大眾分享的內容會反過來影響傳統媒體的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例如是 #metoo 反性侵運動及數年前為漸凍症籌款的冰桶挑戰。這些盛極一時的運動,都由社交媒體開始並成功製造氛圍,讓所有地球人不得不關注事件。

地球人,每一次的發佈和分享都在營造新聞的氛圍,千萬別輕看!

--

延伸閱讀:

Hermida, Alfred (2010). “From TV to Twitter: How ambient news became ambient journalism.” M/C Journal, 13 (2) May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