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化理論 Cultivation Theory】

電視看到的就是真實?

📝 文:鍾曉烽

小火子的媽媽經常話當年,近來就談起地球人「電視汁撈飯」的年代。那時候,地球人收工放學後,都會安坐家中,守在電視機跟前。在這個黑色箱子裡,「男主外女主內就是快樂家庭」、「社會充滿欺詐謊言」、「警察見到疑犯就即刻拔鎗」等的世界,老是常出現。每日服用電視汁數小時,潛而默化,人們會相信真實世界也會如此。傳播學的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正是要說明電視汁的威力。 

在七十年代晚期,傳播學者佐治・格伯納(George Gerbner)和同事提出涵化理論,原初是探討電視對受眾的長期影響。涵化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人們收看電視時間愈長,愈會傾向相信電視重複呈現的訊息、事件、價值觀跟真實世界相似。當時的研究課題,主要圍繞暴力行為,後來延伸到傳統性別角色定型。雖然部分傳播學者對涵化理論存有批評,尤其針對媒介信息的一致性、受眾選擇性收看等的因素會影響涵化效果,但涵化理論的貢獻,在於提出一個媒介社教化(Socialization)的可能解釋。

隨著涵化研究的發展,分析對象不單是電視,還包括電腦遊戲、互聯網等的傳播媒介。時至今日,每秒鐘都會連上網絡的數碼年代,最有力量的涵化媒介,或許不再是客廳的黑色箱子,而是在口袋裡的智能電話,以及所通往的社交媒體世界。